今年年初以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集团加快勘探开发、“走出去”和进军海洋的步伐,形成了新一轮基础建设、国际工程施工和海洋勘探开发与工程建设高潮。
智者顺势而为。中国石油旗下的施工企业纷纷抓住机遇,在国内外工程建设市场搏击风浪。
自重组改制至今,中国石油建设施工企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纷走上了国际市场之路。它们的发展状况如何?如何进一步增强持久竞争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战略转型,施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9年前,在国家石油石化战略性大重组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公司在京成立。其后,为了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国石油重组改制、主辅分离,进入历史转型期。
中国石油各施工企业陷入了窘境:经济总量偏低,年人均劳动生产率8万元;历史包袱重、队伍总量过剩,技术服务队伍普遍富余30%以上;资金少、人才缺、装备不足,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加之国家政策性调整,国内市场饱和,原定上马的一批工程叫停,施工企业面临着“找米下锅”的状况。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
在前所未有的生存重压下,施工企业选择了“钱从市场来,人往市场去”,踏上了“走出去”拓宽生存空间之路。
作为中国石油“走出去”的引擎之一,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CPECC)在参与国际石油工程的分工中,承载着将国内冗余的生产服务能力投入到国际市场,提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的重任。在CPECC的牵引下,中国石油管道局、中国石油一建、六建、七建公司等企业乘势“走出去”。
海外施工比国内要苦得多。这种苦,不单是自然生存环境,更多的是拿项目和拿到项目后的运作困难。不熟悉国际市场游戏规则,语言沟通交流障碍大,外方国际化管理极为“苛刻”,使中国石油的施工企业在置身国际市场的海洋中吃了不少苦头,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
2001年,当一建公司科威特项目部全体将士历经3年鏖战胜利归国时,他们感慨地对记者说,按国际施工惯例运行,真让我们长了见识。科威特27号集油站是世界级集油站,施工中要执行的国际标准达700多项,仅配管施工、各类质量管理标准就有40多项。每次下料前必须仔细将材质号、图号、管段号、管线号等一一准确“移植”到管段上,管段预制成型后又顶着高温进行焊道探伤和外形尺寸的严格检验,喷砂除锈并逐一检查核对无误后放至现场安装。正是精益求精的规范操作,一建公司在异国他乡以国际标准打造精品工程,确保了这个世界级集油站一次投产成功。为此,科威特政府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对这一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要在集油站为中国人树碑立传。
在国际市场大潮的洗礼下,中国石油大批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秉承“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迅速提高了服务质量,明显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在2005年全球225家国际****承包商的评选中排名第58位,在2006年全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30强排名榜中位居第三。
如今,中国石油在海外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已达361支,服务项目覆盖面越来越大,先后在以苏丹为中心的北非、以科威特为中心的中东、以巴基斯坦为中心的南亚、以哈萨克斯坦为中心的中亚和以委内瑞拉为中心的南美等市场,承揽并成功完成了一批大型石油工程项目,为中国石油集团在海外赢得了信誉,也为中国石油进入国际工程高端市场奠定了基础。
居高眺望,与国际接轨任重道远
施工企业走出去,与国际施工惯例接轨,在世界竞争的舞台上与国外同行比拼,为国内施工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然而,中国石油旗下的施工企业在国内一些地区的市场环境令人忧虑。
纵观国内石油化工工程,我们常常会发现,同念“与国际施工惯例接轨”经,却出现两种不同的执行模式。中国业主和外国人签的合同,中国业主与中国人签的合同,前者与后者存在着很大差异。
中国人与“老外”签订合同,合同具有严肃性与不可变动性。合同双方,一方未按合同办事,另一方当场指出来。在合同范围内,“老外”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不打折扣地执行,超出合同规定的,再怎么要求,他也不理睬。为什么?因为国际管理模式的要求归结到一点,就是严格执行合同。
中国人与中国人签订合同,尽管双方都有明确承诺,但双方从潜意识里就认为合同“可以随时变动”。这些不能按合同兑现承诺,一遇到国际惯例便出现了“排异反应”。合同双方遇到问题时,不是搬合同,而是习惯性地去找领导、跑关系。在国际工程上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用在自己人身上为什么碰了壁?一位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执行标准“差不多就行”的习惯根深蒂固。“差不多就行”的习惯加大了同国际接轨的难度,也为工程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不改变它,就不可能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石油“走出去”取回“真经”的实践证明,中国人完全可以管好国际、国内工程,不管是工程技术人员,还是监理工程师队伍,其中不乏国际水平的人才,但欠缺的是在国内按国际规则行事的大环境与大气候。要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绝不仅仅是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当务之急更需要的是市场环境和规则的综合建设,这须多方努力。
要全面与国际接轨,适应国际标准,严格履行合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市场准入,为决胜于未来做准备
改变市场环境,实施市场准入规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与国际通用规则衔接的必然。
企业资质是验证实力的关键,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更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志。一个施工企业,没有国家建设部颁发的资质证,就意味着在竞争中被抛弃在市场之外;而具有特级资质的企业,在众多企业竞争奔跑中,其引领作用能彰显出强大的优势。取得了“特级资质”,更意味着为企业提供了施展实力的宽阔舞台,并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值得自豪的是,在全国几十万家“资质等级”比拼中,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大庆油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化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相继脱颖而出,成为国内仅有的四家“化工石油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其施工领域并驾齐驱的“领头羊”地位为跃上市场竞争高平台,提升核心竞争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13日,国家建设部对《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进行了修订。新《标准》设置了企业资信能力、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要求、科技进步水平、代表工程业绩等四道高门槛。新《标准》旨在规范市场运作,使施工企业更加注重企业的发展质量和运行质量,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含量高、融资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促进建筑业企业向工程总承包发展。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推行工程总承包具有四大好处:由工程总承包企业对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进行整体构思、全面安排、协调运行、前后衔接和系统化管理;能够使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保证施工过程能正确贯彻设计意图;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节省投资;通过专业管理队伍实施专业化工程项目管理,有利于弥补业主项目管理能力的不足,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和效益。
针对国内石油石化工程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有专家提醒说,目前国内推行的工程总承包中尚存在一些弊病。如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普遍采用设计、施工分开招标,难以实现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科学统筹管理;有些施工企业的功能较为单一,对工程项目进行策划、融资、设计、采购、施工、运行的总承包能力薄弱,缺乏资金、管理、技术密集等综合业务能力。
对此,许多业内人士呼吁,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改变设计和施工分开招标投标的作法,按国际化标准认真推行“工程总承包招标投标”;集团公司主管部门、石油工程技术承包商协会和炼建施工企业协同配合,利用自身优势,拓展服务功能,大力创建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能力的“龙头”企业;加速现有施工企业的功能转化,加快设计、采购、施工、运行一体化的运行步伐;要抓好工程总承包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工作,全面提高企业的工程总承包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从成长走向成熟,施工企业将面临着行业内外更多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