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的支柱
http://www.weld21.com 2009-09-27 08:43 来源: 计算机世界

  中国是钢铁生产的大国。从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开始,一直稳居世界钢产量********的位置。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了5亿吨,超过位居第二位到第八位的国家的粗钢产量的总和。然而,成绩的背后却难掩中国钢铁企业普遍面临的经营困难。

  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钢铁企业产能严重过剩,钢铁企业普遍出现库存积压,经营出现亏损。据统计,目前中国的钢铁企业年生产能力6.6亿吨,而需求仅为4.7亿吨。更糟糕的是,现在还在新建许多钢铁项目。同时,铁矿石价位大起大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与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迟迟没有结果,虽然几经周折与澳大利亚FMG达成铁矿石价格协议,但三大巨头(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能否接受前景难料。

  钢铁企业普遍的经营困难给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现在大多数钢铁企业面临转型的压力,整个行业正处于重组和整合的十字路口,信息化能否帮助企业实现管理创新、改善管理效率,最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成为钢铁企业当下的重要课题。

  两个阶段

  和大多数行业一样,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来自两个需求,即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生产。前一个需求由财务部门发起,导致了财务信息化的实施;而后一个需求由业务部门发起,导致了MES(生产执行系统)的产生。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MES、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兴起,一些钢铁企业开始考虑把生产、财务管理等需求整合,财务信息化才逐渐纳入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

  漆永新教授可以说是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见证人,作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化及自动化推进中心副主任,他亲身经历了钢铁行业信息化从无到有、从早期的电子记账到逐渐成长为产供销一体的集成化制造平台、从最初的辅助工具到如今成为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的发展历程。

  谈到钢铁行业的信息化,漆永新教授如数家珍。“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于21世纪刚刚起步。”

  他介绍说,整个钢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信息化建设从单独关注生产、质量、销售、运输与财务系统到实现多个系统集成的发展过程,整体产销系统的建成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产物;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则进入了面向用户、以提升竞争力为中心的新阶段,具体表现是打通内外部供应链、实施数据分析、辅助经营决策,将内部管理系统与外部协同系统集成。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供的信息,在“十五”、“十一五”前期,在列入统计的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66家中有 38家上线了产供销一体、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无缝集成,占全国钢产量的53.4%。500万吨以上的24家大型钢铁企业中尚未从单项应用进入集成阶段的只有4家。宝钢、武钢、湘钢、兴澄特钢、首钢矿业等已经从财务与业务的集成进入更深层次的应用。所有钢铁企业都建立起了核心业务的信息系统,其中近半数的项目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总体上,中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成熟期。

  以宝山钢铁股份公司(以下成宝钢)为例,这个20世纪80年代才建起的中国****的钢铁联合企业从一开始建设起就把信息化放到了重要地位,在一期工程阶段,宝钢就在投产的同时自主开发、建立了第一个炼钢生产实绩数据库,实现了从过程控制计算机到中央数据处理机的“数据不落地”;在二期工程阶段,宝钢先后从国外引进和自己开发部署了制造管理计算机系统,随后宝钢又初步建成了宝钢自己的冶金ERP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从合同签订一直到产品出厂、财务结算、用户服务的计算机全过程跟踪管理,提高了宝钢的整体竞争力。

  让企业灵活而高效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化建设给钢铁企业带来了明显效益,其中最明显的受益在于生产效率的提升。

  根据鞍山钢铁公司内部的统计数据,仅鞍钢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在热轧、冷轧生产线上投入运行后的一年时间里,原料库存下降了18.8%,成品库存下降了 20%;长制程产品平均生产周期从30天降到20天,实现了部分按周交货。客户订货时间以前是1天,现在整个订货过程是1小时。

  事实上,有了信息化的帮助,整个中国钢铁行业交货期不但由月缩短到以周计,而且准时交货率提高超过10%,中间库存平均降低20%~30%等,宝钢、武钢、鞍钢、首钢等一批企业在订单评审时间、产品订货周期、产品交货精度、综合成材率、用户异议的万元损失率等指标方面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除了上述数字以外,信息化的作用还体现在对钢铁企业在产品质量和工艺的持续改进、新工艺、新产品研发上,以及对集团型企业的集中监控上,特别是财务与业务的集成,减少了财务管理层,实现了集中化财务,既提高了财务决算的效率,也加强了固定资产管理、强化了工序和产品成本的核算能力,为异地甚至跨国集团的资金控制和财务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而且,信息化还为管理者提供了财务分析的数据和工具,不但能够进行常规的损益分析,还能够进行按照时间、地区、产品品种、客户类型等不同的视角,分析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销售成长率、利润率等。

  节能和商业智能是趋势

  从2008年年底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中国钢铁行业未能幸免,遇到很大经营困难。钢材价格狂跌不止,2009年头五个月里,钢材价格综合指数国内下降了36%,国际下降46%,而另一方面,铁矿石和海运费的价位大起大落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很大困难,比如 2008年中国钢铁企业增加成本1469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25650亿元的5.7%; 而去年下半年又陡然大落,使不少库存较大的企业雪上加霜。

  “中国钢铁企业当前面临着不少困难,信息化更应该发挥其作用,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 漆永新表示,“历史经验也证明,信息化是钢铁企业强身健骨的必要手段。蒂森。克虏伯、新日铁、美钢联、浦项、上海宝钢过去20多年的实践,武钢、鞍钢、首钢等企业最近10年的经验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深入开展信息化,推动技术和管理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帮助企业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迎接危机后的更大发展。”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化及自动化推进中心主任刘王介在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国际研讨会上表示。

  为了应对钢铁企业当前面临的难题,更为了钢铁企业的未来发展,漆永新认为未来几年内钢铁行业信息化将有以下几个重点:支持节能减排、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商业智能系统辅助领导决策。

  节能减排是国家一项基本政策,而钢铁企业作为耗能大户自然是节能的重点。针对国家对节能减排的强制性要求,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将会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实施能源数据的全面收集和分析。同时,一些有远见的钢铁企业将创建跨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并与电子商务和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通过与上下游企业互利双赢关系,降低采购成本。

  商业智能系统是钢铁企业未来信息化的一个重点。钢铁企业需要利用现有的数据建立数据仓库,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逐步建立企业生产指挥调度中心和企业生产经营驾驶舱,支持科学决策,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市场剧烈变化。另外,以宝钢集团、武汉钢铁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集团型钢铁企业正在考虑以财务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为重点,在新组建或者扩大的集团内迅速建成异地分布的信息系统,建设集团的结算中心和资金管理中心,加强集团管控力度。

  漆永新认为,除此之外,未来钢铁企业还将完善计量管理、检化验管理,强化对大宗原燃材料的进货管理、消耗管理和质量管理;建设必要的铁前信息系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完善IT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升网络管理水平,完善应急处理措施,形成信息安全和系统安全的保障体系,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当年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到1957年,全国钢产量达到535万吨。

  1958年的钢产量达到了1107万吨,然而,到1968年,钢产量下降至904万吨。到1976年钢产量也仅为2045万吨,仅相当于1971年的水平,产量整整倒退了5年。

  1978年10月,重庆钢铁公司和成都无缝钢管厂为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的试点企业,到1987年,国家开始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全面推广承包制。

  从1992年开始,钢铁企业普遍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钢材价格开始全部放开。1996年,我国钢产量历史性地突破1亿吨,从此跃居********位,成为世界钢铁大国。企业兼并重组也开始慢慢启航:宝钢与上海冶金控股公司、上海梅山公司联合重组为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湘钢、涟钢、衡阳钢管联合重组为华菱钢铁集团;攀钢兼并成都无缝钢管公司;唐钢与宣钢、承钢联合组建为新唐钢集团;武钢重组了鄂钢和柳钢;首钢控股水钢之后,又通过向河北曹妃甸地区搬迁与唐钢联合成立首钢京唐钢铁公司;2009年9月6日,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民营日照钢铁由此成为国有山东钢铁旗下一个子公司。

页面功能 】【返回首页】【关闭
更多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河北钢铁集团钢价下调10%(09-24)
·钢铁行业:大中型钢企是粗钢增产的主力军(09-22)
·中钢协元老级顾问:钢铁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09-21)
·必和必拓:全球钢铁需求15年内将翻一番(09-17)
·钢铁业半年来首现净出口(09-16)
·国际钢价反弹 钢铁股止跌企稳(09-15)
·钢铁行业:确定性复苏中的弹性(09-11)
·时评:钢铁“中国式”重组的近忧远虑(09-11)
·中国钢铁业毛利率由9.81%降到5.28% 钢企挤压成本(09-04)
·钢铁行业:迎接消费的旺季以及出口复苏(09-01)
热点文章 更多>>>
会员动态 更多>>>
网站动态 更多>>>
论文集锦 更多>>>
特级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焊接21世纪-中国焊接器材网 技术支持:3w2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