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安全标准领跑全球 内陆核电发展或加速
http://www.weld21.com 2013-03-13 09:43 来源: 中国焊接信息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1年3月11日,一场9.0级地震并发海啸的巨大灾难创伤了日本东北部;两年后的今天(11日),这场灾难带来的影响仍未散去。据报道,两年来,重灾区人口数量锐减,不少学校无以为继,被迫关闭。有记者在当时重灾区之一的石卷湾所剩无几的一所小学看到,如今偌大的学校里,只剩下了5个学生,外加8个老师。

  根据日本复兴厅等公布的资料显示,现在有31万5千多难民居住在临时住宅和临时租借的住房里,因为不安定的避难生活而生病死亡人数已经增加到2303人。日本政府计划在2015年内完成近2万户公共住宅,现在正在建设的是2640户,完成的只有56户,有些受灾地区的学校已经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都到外地避难而关闭。

  今天正是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日本各地从9日就开始了悼念地震受害者的活动,同时各地出现了反核的游行集会。昨天有4万人参加了在东京市中心公园举行的反核集会,并且也游行到了首相官邸。市民团体在新宿举行的集会中首先为震灾中死难的人们默哀一分钟,之后呼吁实行全民投票决定是否继续使用核能源。参加游行的一位市民说,希望政府更加认真地对待人的生命。日本政府也在测算各地的核设施,如果发生核泄漏将会对该地区造成多大的危害,每次公布数据后都引起当地居民和全国民众的强烈关注,质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虽然日本民众对使用核能源非常担忧,但由于日本能源的缺乏,认为应该使用核能源的人也不在少数。

  对于核,两年来,日本人似乎是在心理路口不停徘徊。停了,是生活所需;继续,又怕两年前的悲剧重演。进退之间,似乎也代表了国际上,很多国家对于核问题的审视与思量。两年来,福岛核事故给民众留下的也许是对核泄露的恐惧与担心,但对于核电业内,留下的是如何应对更高标准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安全意识和科学手段。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罗琦指出,两年来,我国的在运行核电站及自主设计的核电的安全标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罗琦:福岛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需要去考虑一些极端的事件。我们现在已经在二代核电站的改造中采取了很多措施,是世界上******的标准,我们采用的设计理念比别的国家都要好。

  核电专家、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巍:福岛严重事故后,反应堆余热导出没能及时做到。另外没有应急电源,针对这些方面,国内所有的核电站都做了改进。

  罗琦院长表示,改进后,我国在运行核电站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罗琦:我国现在运行的核电是安全的,大家大可放心。

  刘巍表示,福岛事件不仅仅促使我们提高了在运行核电站的安全防范措施,更是促使全世界在核电设计中充分考虑要如何应有效对超基准突发自然灾害的威胁,进一步提高了新一代核电安全标准。刘巍介绍,在我国完全自主设计的的第三代核电ACP1000的方案中,抗震标准已经提高到数百年一遇。

  刘巍:我们把福岛事件的教训放在首位。在防震方面,一般普遍的电站都考虑0.2G,我们现在已经提高到0.3G,可以应对8级地震。针对严重事故后反应堆的余热导出问题,如果电源存在就用电源;如果没有了电源,事故后一回路在没有能动的情况下能够自然循环,二回路具有外部水箱,使得一回路自然循环的热能够自动带出去,可以维持72个小时。

  除了反应堆自身的热循环能动加非能动双重导热保障外,ACP1000在反应堆上方又加装了一层冷却保障系统。

  刘巍:我们现在在顶上有一个2000多立方米的水箱,就自然给反应堆堆芯冷却。防止了像福岛出现的堆芯融化状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孙勤介绍,两年来,我国核电届反思和检查了核电的研发链条所存在的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工作,有了更好的防御措施、更高的安全标准和技术。今年两会上,有十多位代表委员都提出,国家应该加快发展内陆核电。

  孙勤:我相信随着福岛事件的过去,大家理性的对待和相关措施的加强,内陆核电站将在“十二五”做好准备,在“十三五”开工建设。

页面功能 】【返回首页】【关闭
更多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超级钢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03-13)
·“嘉克杯”把中国职工焊接竞赛领向世界的舞台(图)(03-12)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五金博览会在上海新国展开幕(图)(03-12)
·********辆机器人焊接而成的自行车诞生(03-12)
·中国机床行业已进入理性发展阶段(03-12)
·润天环保张家港多工位除尘项目顺利安装完毕(图)(03-11)
·上海自仪诞生国内首台核电主给水调节阀(03-11)
·第八届山东国际焊接及切割设备展览会报道(图)(03-08)
·工程机械行业三大绿色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03-08)
·我国智能化仪器仪表发展再迎政策新风(03-07)
热点文章 更多>>>
会员动态 更多>>>
网站动态 更多>>>
论文集锦 更多>>>
特级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焊接21世纪-中国焊接器材网 技术支持:3w2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