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年到珠海很多企业调研,都反映技术人才很难招,我们到三一重工,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直接说你们能不能给我输送焊工。”珠海一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告诉南都记者,尽管大学生求职面临困境,但不少技工人才却受到企业争抢。(《南方都市报》12月3日)
一面是用工荒,一面是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如此反复在珠三角地区发展过程中频频亮相。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对技工培养规模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社会、家庭、学生个人的思想理念滞后,让技工成为“人才”培养的一块短板。要补齐短板,就要三对观念实现自动转变。
“体力活”和“脑力活”不再对立。在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者大有人在。技工,常常多因为从事体力劳动,而成为学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事实上,随着自动化机器人的广泛普及,一些体力繁重的工作早已被机器所替代,实地检测和安全管理等岗位已经成为技工工作的重点平台。“体力活”正向“脑力活”过渡,家庭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要及时转弯。
“短平快”和“高精尖”不再对立。中央电视台在前期推出了一部《大国工匠》的纪录片,“工匠”者无不令人钦佩。技工绝非“万金油”,它更需要埋下头来深耕细作。当前市场上存在大量技工缺口,一方面是对“技工”技能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更是对技工立足自身,挑战自我的无声期许。在技工中,很多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成为了技工发展的重要壁垒。要实现破壁,唯有其自身加强学习,以韧性和恒心向“高精尖”转换,才能成为行业的“神话”。
“当工人”和“搞管理”不再对立。技工的岗位多在生产一线,而一线往往成为众多“有色眼镜”的停留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晋升渠道狭窄。在工作中,要让拥有真本领的人不但能生存,更要在管理上实现自我认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供过于求的劳动力自动投身到技工行业,为专业人才进入管理岗位开辟“绿色通道”,让复合型人才能够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在“技工”岗位形成人才聚集的虹吸效应。
老话讲,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剩”与“不剩”一直都是衡量是否是人才的硬指标。当前,我们正在向着中国梦的目标阔步前行,与其承担者“过于求”的痛苦,不如放下架子,把“劳动最光荣”的主旋律唱响,在技工岗位上干出一番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