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式沙漠机器人,正在参加野外测试 深入沙漠腹地,采集湿度、温度、风速等信息,为预测和防治沙尘暴提供技术支持。3月10日,记者从宁夏大学物理电气信息学院了解到,由宁夏大学承担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沙漠腹地沙尘监测与信息获取技术合作研究”目前已顺利通过验收。
中美合作3年造出沙漠机器人
沙漠腹地沙尘监测与信息获取技术合作研究项目由宁夏大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寒旱所合作完成。2011年底立项后,经过3年的反复改良,于2014年完成沙漠机器人的研制。沙漠机器人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沙漠机器人的技术空白。 据了解,沙漠腹地是沙尘暴最主要的发源地,因此针对沙漠腹地的沙尘监测非常重要。该项目的研究成员、宁夏大学物理电气信息学院教授杨泽林告诉记者,沙漠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完成沙漠腹地的近地信息采集。他介绍,沙漠腹地深入技术是本项目的难点之一。 项目的野外测试基地在腾格里沙漠,为确保机器人能适应沙漠的极端环境,必须在最冷和最热的时候进行测试。“每年都要完成3~4次野外测试。”杨泽林告诉记者。 2014年年底,可在沙漠中行走的机器人问世。今年2月17日,沙漠腹地沙尘监测与信息获取技术合作研究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共取得各类专利23项,并培养12名硕士生和7名博士生。
有“自生存能力”可采集8类信息
经历过3年的研制和反复改良,该项目在完成时,共研制了四套两个类型沙漠信息采集机器人,其中,有三个轮式沙漠信息采集人3个,腿式沙漠信息采集机器人1个。机器人可以装载温度、湿度、局部气压、风力、风速、沙粒运动、和GPS地理定位8类信息,并可以满足20度爬坡、8Kg负重和100m/h的运动速度,机器人在沙漠中行走可以续航1小时。 杨泽林介绍,为了避免机器人在信息采集期间被移动的沙丘掩埋,他们研制了机器人沙埋传感器。如果沙粒已经堆积到机器人既定线位,机器人就会自动启动感应程序,自行移动,避免被掩埋。同时,研发团队还给沙漠机器人设计了“自生存能力”,给机器人搭建了太阳能发电板和风力发电装置,电池没电的时候,发电板会自动打开充电。 他介绍,能适应沙漠极端环境的机器人的问世,有助于预测和科学防治沙尘暴,对未来沙漠环境下的无人值守和资源勘探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