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明媚的清晨,潘玉华早早来到单位,“第二十九所”的金色大字在阳光下闪耀,千人同时进厂的宏大场面再次消解了她出差归来的疲惫。工作21年,这一画面总能带给她如初见时的热血沸腾。 潘玉华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的女技师。20余年专注无线电焊接工作,曾承担过航天、弹载等诸多重点项目生产任务,是二十九所有名的“技能尖子”,是同事眼中名副其实的焊接高手。 微电子焊接操作间的灯光亮起,意味着潘玉华一天紧张的工作即将开始。如平日一样,赶在其他同事还没到之前,潘玉华熟练启动所有机器,并对当日所需进行清点登记,准备工作一气呵成。随着上班时间临近,操作间里的每个工位上都开始了各司其职的忙碌。“10年前这里还只有我一个人,现在队伍越来越壮大了。”潘玉华有些感慨。 “我就是爱琢磨,不懂的东西总想弄明白究竟,而且特别喜欢上手操作。”潘玉华说,她对新鲜事物总有着抑制不住的探究冲动。 为提高生产效率,2005年,研究所引进一批新设备,潘玉华兴趣来了。为了弄懂那些写满英文的庞大机器,潘玉华下了一番苦功夫。“逐个英文单词去记,不懂就问设计师,只有吃透性能才能驾驭机器。”潘玉华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对机器掌握熟练,她成为入驻尖端设备操作间的“第一人”。 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她一面不放松手工焊接能力提升,一面积极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潘玉华的“创造性”工作成了新人的入门手册,而她也成为操作间里公认的“大管家”。 正对操作间门口的“返工返修”工位便是潘玉华的专属位置,每天都有接连不断的设计师把他们寻求技术突破的新创意送到这里,急切盼望潘玉华能够将图纸变为现实。 “这个基材怕热、怕光,进行直焊有些困难。”潘玉华盯着眼前刚刚送来的元器件,眉头紧锁。她告诉记者,军工基材的任何一个小器件都成本极高,只有“一次成功”才能****限度减损。可是这次任务特殊,利用手工焊接都有风险,“其他部分还好说,只是元器件与光纤的连接处有些棘手。”按照潘玉华的说法,光纤与电路板之间的距离约为1.5毫米,而她所持有的最小电烙铁的直径为1.2毫米,意味着电烙铁在特殊点位的活动区间在0.1毫米左右,“稍有不慎,便功亏一篑。” 一番思考后,潘玉华还是决定大胆一试,她屏气凝神,将电烙铁准确无误送至指定点位,中间没有任何停顿,整个过程大约持续30秒,保证了十分惧热的光纤线完好无损。 “每天都面临新的挑战,时刻在毫厘间寻求突破。”潘玉华说,这就是她所钟爱工作的****魅力。 如今,能够在硬币大小电路板上手工完成千余根细小铅柱的精准焊接,已成为潘玉华的金字招牌。身边人赞潘玉华大器晚成,更有厂家点名一些手工焊接品必须出自潘玉华之手。潘玉华欣喜大家对她工作的认可,却并不想如此成为焦点,只要有机会,她便多让徒弟或同事参与。 “只有我一个潘玉华怎么行?我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潘玉华说这话时底气十足。10年间,她手把手带出20余名与她同样精于手工焊接的徒弟。“‘传帮带’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提升,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不断地学习、突破、创新,才能实现更多军工领域的快速发展。”潘玉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