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火爆表象之下 冰火两重天!
http://www.weld21.com 2016-07-29 09:16 来源:高工机器人

  一幅现实版机器人创世纪蓝图,正在我们眼前展开。广东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轨迹和愿景是:政府和企业期望利用工业机器人克服劳动力短缺,并用技术创新来扭转经济减速。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隔着千山万水。国内机器人产业技术的实力,在业内看来,并不那么美好,“小、散、弱”才是其当前真实写照。想要真正摘下“制造业皇冠顶端这颗明珠”,就看政府和企业接下来如何走了。
  

产业迷局

  一哄而上,泡沫浮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或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40个,还有大量机器人产业园在筹备中。近两年间,几乎每天都会诞生一家机器人企业,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不到300家,到2015年底,较纯粹的机器人企业数量已近千家,仅在A股上市公司中,涉及机器人概念的就超过50家。  
  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的机器人生产企业数量国内居首,占比近三成。而目前广东全省机器人重点制造企业就有159家。  
  增长如此迅猛,除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跟各地政府“热情高涨”大有干系。提供土地、提供金融服务,甚至直接提供补贴,地方政府支持机器人企业发展的方式层出不穷。当然,一些企业也会打着高新技术企业的招牌去政府那儿“忽悠”寻求扶持,甚至炒一把机器人概念就走。  
  面上繁花似景,掩盖不了内在的忧虑。与国内许多行业一样,机器人企业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质量的提高。2015年数据显示,我国90%的机器人企业规模在1亿元以下。“小、散、弱”企业的丛生,会不会让新兴的机器人产业在高歌猛进中跌入低端产能过剩的“魔咒”?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所说,目前各地发展先进制造业或新兴产业的热情很高,但是存在“盲目投资”、“一哄而上”的现象,甚至冒出“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苗头。
  
  技术空心,未来堪忧
  
  何为“高端产业低端化”?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说,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对性能要求较低的领域。换句话说,我们从事的是高端的产业,却处在低端的位置。  
  沈阳新松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曲道奎更是直言不讳:“国产机器人产品主要有三个特点:核心技术空心化、关键零部件进口化、高端产品边缘化。”机器人是典型的“三高”产业——需要高技术、高人才、高投入,而国内不少相关企业却处在“三低”甚至“三无”阶段。在不掌握芯片、软件、控制系统等高端技术情况下,只能做点外壳和组装。对此赵杰感慨,“做的只是机器,而不是机器人”。  
  据了解,我国机器人本体企业近百家,普遍陷入模仿组装和价格战。除沈阳新松、广州数控等几家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市场之外,多数出货量都非常校那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大部分核心部件需进口的企业,不仅受制于人,且利润的大部分被国外企业获龋  
  以东莞市为例,该市2015年工业机器人的15亿元产值中,系统集成环节占65.5%,本体研发应用占30.9%,而核心零部件研发环节仅占3.6%。一台工业机器人成本中,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一般占一半以上,而“教”机器人做动作的系统集成占据成本小头。  
  东莞的产业链产值结构与工业机器人的成本构成形成“倒挂”,也就是说,工业机器人的大部分利润,最终流入东莞企业所代理的日本安川、日本发那科等企业的腰包。  
  若仅凭同质化低端扩张,不追求高端突破,国产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堪忧。结果只能是别人吃肉,我们喝汤。

产业变局

  政府层面: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
  
  “虽然建了大量的产业园,但实际诞生的是一大批传统机器人企业。3到5年后,这些企业将再次面临新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业内人士表示。刺破产业迷局,如何转型升级,成了当前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话题。  
  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政府、科研部门和企业形成合力,集聚人才和资金,创新体制机制,才有希望让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真正崛起。  
  与国外以企业为主体不同,在中国,机器人发明专利申请和研发主体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限制了成果的转化应用,也制约了技术创新,“我国机器人技术方面成果转化率也就3%左右。机器人产业创新应该在政府层面进行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  
  这一点上,广东正在努力。  
  广东通过遴癣竞争的方式重点支持15家左右的龙头企业(首批),并成立3个机器人制造研究院,组织这15家重点企业成立机器人联盟,针对减速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进行科学攻关。这15家龙头企业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揭阳、顺德6地,其中广州最多,占据5家。  
  此外,资金的集中、分配和使用政策也需要重新审视。“要调动企业积极性,可用减税代替项目补贴制。”曲道奎建议,国家可以多建大的研发创新平台和测试检验平台,修好产业发展的大公路,让各个企业在统一的赛道上自由创新地奔跑。  
  有关部门已然看到国内机器人产业的问题症结,一系列新的助推机器人发展的政策措施陆续出炉,比如工信部组织制订了我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中国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也已启动,总部在上海,广州、沈阳、重庆设三个分中心,该项工作由发改委会同工信部、国家标准委、国家认监委等部门共同推进;另外,国家还将从扩大国际合作、通过产业基金等领域支持行业发展。
  
  企业层面:两种思路进行技术武装
  
  对企业而言,武装自己则是关键所在。业内认为,这种技术突破可有两种思路。  
  一是走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路线。比如国内广州数控、南京埃斯顿等企业利用原来在机床数控系统和伺服系统方面的经验,自主研发机器人控制器和伺服系统。  
  另一种路线是深度合作,即打通机器人产业上下游。比如安徽埃夫特等企业,联合上游关键零部件厂商,如固高(深圳)、南通振康等,共同突破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  
  另外,对外并购,如美的集团45亿美元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集团,也是一条“捷径”。


页面功能 】【返回首页】【关闭
更多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开发智能机器人(07-28)
·国产机器人瓶颈真在核心零部件吗?或许不然(07-28)
·近年中国机器人等科技成果爆发的背后(07-27)
·360儿童机器人首发(07-27)
·中国机器人创业项目在沪举行 400家企业同场竞技(07-25)
·近日研究人员开发出生物合成机器人(07-22)
·为什么制造业偏爱焊接机器人(07-20)
·中国首届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创新大会7月16日在北京召开(07-18)
·如何突破我国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瓶颈(07-18)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范将出台 骗补有望遏制(07-14)
热点文章 更多>>>
会员动态 更多>>>
网站动态 更多>>>
论文集锦 更多>>>
特级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焊接21世纪-中国焊接器材网 技术支持:3w2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