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我被派到前苏联巴顿焊接研究所学习,成为第一个去那里留学的中国人。60年后,能亲眼见证巴顿焊接研究所的合作项目落户昆山,我既感到由衷的高兴,也感到沉甸甸的责任!”12月5日,在“中-乌焊接工艺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上,年逾八旬的我国著名焊接专家孙子建深有感触地说。 建于1934年的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拥有高级工作人员近3000人,其中包括16位院士、60多位博士,是全球焊接领域的著名研究所。主要从事与焊接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开发研究,现已形成非常完善且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科研体制,取得了大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并广泛应用于船舶制造、太空和航天事业、武器制造、天然气、石油开采和运输、能源产品等多个领域。目前还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控制、检测和诊断系统,以及焊接、涂装、冶金和相关工艺等。 “在焊接方面,我们与中国多年来开展了广泛合作,包括航空航天器、大型船舶以及核电等领域。”巴顿焊接研究所所长、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说,“此次成立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将列入与中国合作的整体框架,借助华恒焊接良好的工业化和产业化基础,在焊接领域将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介绍,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更好发挥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在焊接工艺领域,以及昆山华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在焊接自动化设备领域的技术优势,今年上半年,在昆山市政府、广州独联体联盟的推动下,双方签署了共建“中—乌焊接工艺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合作协议。 实验室将致力于技术转移、人员培训及相关产品、设备的联合生产等展开国际合作。协议签署以来,双方结合核电、石化等领域的市场需求,针对厚壁管道焊接的关键技术,已经展开对“全位置MAG焊接工艺技术”的联合攻关,并在“高效深熔焊接”“磁控焊接”等5个焊接工艺领域开展工作。江苏省焊接协会理事长邹家生表示,江苏是制造大省,尤其在昆山、苏州地区集聚了一大批制造企业,先进焊接项目落户,有助于推动整个江苏的焊接事业往前迈一大步。 作为国内合作方,总部位于昆山开发区的昆山华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早在 2007年就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焊接机器人单元“昆山一号”,成为国内焊接自动化装备研发制造领军企业。公司董事长徐绪炯表示,目前的合作项目只是一个开始,今后双方还将对高强钢焊接、激光焊接、外太空焊接技术等课题开展研究。“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推进,实验室将成为我们打开欧洲市场、提升创新能力的一个新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