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在突破
虽然在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上与国际水平差距依然不小,但凭借着巨大的市场优势,中国机器人企业正在奋力缩小这一差距,一些成果也开始显现。 4月初,国内机器人企业新松公司携数款机器人,亮相两年一度的美国国际自动化及机器人展览会,向世界机器人同行展示属于中国制造的尖端科技。 “国外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几乎已经发展到头了,中国企业追赶上他们是迟早的事。”新松机器人掌门人曲道奎之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信心满满地说。 倒退到3年前,中国还很少有企业具备能力将自己的机器人产品拿到这样的场合。 实际上,近两年来,中国正在工业机器人的研发领域奋起直追,并取得一定成绩,尤其在个别核心零部件领域,已经有企业能独立研发量产。 但要在短期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不是件容易事,尤其在技术方面与欧美国家相比,国产产品还很难在三五年内追赶上。这一点在国内机器人领域已经成为共识,乐观的看法是至少存在10年的差距。 作为一家上市企业,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帏接受记者采访时称,2016年,在我国销售的六轴高端机器人中,国产产品大概占12%到15%。他预计,5到10年之内,国产品牌的份额可升至30%,“如果真能够做到,也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多年来,巨大的技术鸿沟让机器人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即便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的机器人应用和消费市场,但除了价格,自主品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短期内几乎没有优势。 国产机器人在技术方面的落后,体现在许多方面。单从国内市场的份额来看,尤其在汽车等高端产品领域,几乎都是国外产品。即便一些企业大胆采用国产产品,但其核心部件和技术也多来自国外。有数据显示:国内机器人市场80%以上为国外品牌占据,核心零部件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
起步晚的尴尬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一起步,就面对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产品和技术,如果没有政策的支持,将很艰难。”张帏说。 为了尽快追赶,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努力,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尤其在解决一些共性技术和基础研究方面不遗余力。但中国工程院一位院士表示,机器人研发涉及学科较多,对人才、科研等有非常高的要求,很难一蹴而就。这恰恰是我国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最薄弱之处。 造成目前这一状况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起步较晚。在国外技术早已非常成熟的时候,我们从政府到企业才开始重视,起步时就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以企业为例,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比较知名的机器人企业,包括库卡、发那科、安川、abb四大家族,均有几十年的研发生产历史,安川已经超过百年。 据张帏介绍,国外的这些企业,当年在起步时都得到了政府扶持。 反观国内的企业,超过10年历史的凤毛麟角,许多企业还是转行而来。而且研发力量分散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来比较薄弱的技术研发力量更加分散,使企业很难做强。政府的扶持相对而言也比较滞后。 同时,行业乱象也影响着一些企业的积极性。据记者了解,鉴于机器人被列入了国家重点发展行业,一些支持政策和资金成为个别企业“围猎”目标。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曾公开痛斥这一现象:有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并非为了成为“百年老店”,只想炒作一把就走。 国际环境也对我国的机器人技术研发不利。最近几年,正赶上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对我国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封锁,导致以往那种模仿、集成再创新的路子很难再走得通。 本来采取海外并购的方式,是迅速提升我国机器人企业技术水平的捷径。但现实情况是,中国机器人快速发展的时期,正撞上国际技术壁垒高发期。
****优势是市场
困难确实很大,但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也并非没有机会,庞大的市场是中国企业的****优势。 在机器人普遍应用的3C领域,全球70%的产能在中国,这成为机器人企业必争之市场。中国作为********大汽车生产国,这一领域的机器人应用亦非常广泛,吸引了国际机器人企业巨头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输入。 作为外来企业,他们对中国市场和客户的了解显然不如中企。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市场贴近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更好地针对用户需求设计产品,从而占有市场。有企业人士指出,如果中国的企业能够利用这一点形成自己的优势,一定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一个利好消息是,目前国内的一些供应商开始在机器人的一些核心零部件领域取得突破,比如控制器、减速机等,已经突破研发关,甚至开始批量提供产品。在以往,这些核心零部件被国外企业高度垄断。 一些机器人集成企业,也开始倾向于使用国产零部件,为一些企业提供试错的平台,帮助它们尽快成熟起来。埃夫特在2016年花在国产控制器采购上的资金就近3000万元。 “在打磨、大型浇筑等复杂领域,国产技术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在冲压、搬运等领域,中国的机器人产品已经可以与国外产品竞争。”张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