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造”全球首款智能互联汽车首发
http://www.weld21.com 2018-01-09 09:54 来源:南京日报


拜腾的创始人之一戴雷博士现场介绍首款新车︒

  8日上午,总部位于南京的高端智能电动车企业Byton拜腾,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展示了首款智能互联汽车BYTON Concept。该款车将于2019年在位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潭新城的工厂实现量产,并从南京销往全球市场,起步价在30万元人民币(4.5万美元)左右。
  全新首发的BYTON Concept是一辆外观炫酷、豪华的五座中型SUV,车头姿态挺拔,车尾动感十足,车顶倾斜并收窄的设计凸显线条。其外形尺寸与奥迪Q5相当,整体车身长4.85米、宽1.96米、高1.65米,轴距长2.945米,配备了22英寸的超大轮毂,运动感十足。最特别之处在于这辆车随处可见的科技元素——在车辆两侧的B柱上,嵌入了3颗脸部识别摄像头,传统的车辆后视镜被侧方的后视摄像头所取代。它还采用了隐藏式门把手、隐藏式车顶天线等设计,用人脸识别就可实现开锁。此外,车辆的前脸和车尾都可显示“智能表情”,比如车辆电量状态、解锁、各种人机互动模式等。
  打开车门,BYTON Concept的内部更加颠覆了传统的车型,车内共有4块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屏,包括取代了传统中控台的超大共享全面屏、安装在方向盘中间的驾驶员触控屏以及后排娱乐系统的两块显示屏。最引人注目的,是横贯整个中控台的超大显示屏,屏幕长125厘米、高25厘米,可以根据环境光照的变化来调整明暗度,确保不会令驾驶员分心或影响视线。通过这块屏幕以及方向盘上的触控屏,驾驶员未来完全可以像使用智能手机一样方便地操控一辆汽车。
  除了人脸识别,BYTON Concept还用到语音和手势识别等人工智能新技术,车辆本身就是一个智能终端。在车内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用简单易行的手势控制大屏,比如,用手抓取一个地点,抛进大屏中央的地图里,即可启动导航。同时配备了智能语音助手亚马逊Alexa,并与亚马逊达成影音内容合作,车内大屏不仅可以听歌,还可以看电影;通过与其他智能设备的数据同步,可以主动跟踪用户的健康状况,包括体重、心率、血压监测,同步健身数据,给出健身建议。
  作为一辆高端智能电动汽车,BYTON Concep采用了领先的电池技术。未来量产后,将提供两个版本的电池和续航选择,最高续航里程可达520公里。快充模式下30分钟可充满80%的电量,充电20分钟可续航200多公里。拜腾采用了专为电动车设计的全新平台,除了首发的首款SUV,未来还将基于同一平台设计和生产轿车及MPV,预计将在2021年和2022年陆续面世,目标市场包括中国、美国和欧洲。此外,拜腾首发的BYTON Concep已具备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技术,未来随着传感器和摄像头的升级换代,2020年以后可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届时可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
  作为备受业内关注的“互联网+智能电动汽车”新兴造车公司,拜腾为首款车的发布已经准备了2年多的时间。公司董事长是原宝马公司副总裁、i8(电动超跑)项目总监毕福康博士(Dr.CarstenBreitfeld),总裁是原英菲尼迪中国区总经理戴雷博士(Dr.Daniel Kirchert) ,其核心管理团队囊括了来自中国、欧洲和美国的多位顶级专家,均曾在宝马、特斯拉、谷歌、苹果等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担任高级职位,专业领域涵盖汽车设计、工程与制造、电气动力系统、智能互联、自动驾驶、用户界面、供应链管理等,兼具豪华车制造经验和互联网科技优势。
  去年9月,拜腾的全球运营总部、智能制造基地及研发中心在南京开发区开工建设,其负责创新技术研发和北美地区市场开拓与运营的北美总部设在美国硅谷,产品概念及设计中心设在德国慕尼黑。拜腾在南京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总投资约110亿元,占地面积约1600亩,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为30万台,一期规划产能10万台,项目目前正在飞速建设中,预计最快在今年5月,试制车间就可投入使用。


页面功能 】【返回首页】【关闭
更多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南京造”全球首款智能互联汽车首发(图)(01-09)
·“南京造”全球首款智能互联汽车首发(图)(01-09)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揭阳召开(01-02)
·大连重工智能装备研究院成立(12-29)
·深圳人才公园院士讲堂第一课:《机器人与智能世界》(12-25)
·中国智能技术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在莞举办(12-12)
·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举行(12-07)
·中国首次,全球首例——“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12-04)
·中国制造千人会将于12月在津举办 聚焦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11-29)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千亿(11-15)
热点文章 更多>>>
会员动态 更多>>>
网站动态 更多>>>
论文集锦 更多>>>
特级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焊接21世纪-中国焊接器材网 技术支持:3w2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