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背景:5月26日上午9:00,第10届北京埃森展的第二天,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东馆,焊接21世纪在上海正特的展台采访了百忙之中的其董事长项有通先生。
王:现在我很想问你一个问题,有人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你早先出门穿的是草鞋,有时候会铺张报纸,(在火车上没座位)钻在人家座位底下,有没有这回事呢?
项:草鞋我倒没穿过,解放鞋穿过不少。当时情况是这样的,火车票特别紧张,软卧更是少,要干部级别的才能坐的。硬卧也是根本买不到的。当时我就提一个包,拿张报纸,有座就坐一坐,没座,我就把报纸铺在地下,确实非常艰苦。因为那时谁买票都是一样的,都买不到,能挤上火车就是不错的了。
王:现在您的企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了,然后我看您今天的展位也算东馆最好的,价格也应该相对比较高。走过了那么多路以后到今天,再回想一下您当初穿解放鞋的时候,您觉得现在所实施的这种理念、一种品牌的展示和您当初的艰苦奋斗是否一种矛盾的行为?
项: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因为时代和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当时是计划经济时候的厂,(还没有现在的公司),那时的一种理念是,如果看你穿的很朴素,反而能获得更多的信任。当时办展台也很简单,有的是几块布一扯,有的连展台都没有。象现在搞的这么大的,在那时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资金少,所有的资金都要用在提高生产能力上了。
王:我在温州呆过一段时间,应该说温州的焊接行业比较牛,温州****的温州电焊设备总厂当时在全国都数得着的,现在有个问题是,从那个辉煌的时期之后,温州的焊接基本上在走下坡路,很多好一点的厂商都放弃了温州的那片根据地,到外面来了,包括正特也是一样——您现在创的是正特上海的牌子,温州的那个牌子基本上不用了。针对这种现象,您是怎么考虑的?
项:是这样的,当时我们国家有37家焊机厂,当时叫做机械工业部定点企业。这37家是根据国家计划来的,温州电焊设备总厂是当时37家中的一家,在当时并不是****的,它是后来居上。它对于温州的电焊机行业和机械行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因为它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来。开始的温州电焊设备总厂还是计划外的,后来成为机械部定点企业,是争取来的。因为当时的生产都是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它落实的是人家不生产的,如电焊条烘干箱,氩气、CO2减压器,二氧化碳保护焊等,都是他们生产的。在当时能拿到300万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了,所以他们后来成为国家定点企业。 到现在很多温州的电焊机厂家放弃温州品牌,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象凯尔达、通用、东升等当时都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温州总体的焊机质量还是不错的。温州电焊设备总厂,温州焊接机械设备厂,这些牌子都还不错的。这些老总他们都在潜心搞极品,所以温州总体的焊机水平就比较高。以前还分为国家定点企业和非定点企业,非国家定点的企业很多是不能生产的,因为没有材料。但随着后来新的产品的增多,还有以旧换新的产品,温州的焊接市场就有些饱和。另外一个原因是有段时间温州的信誉发生动摇,温州的皮鞋出现纸做的,大家一听是温州的都怕了。做小的企业还可以,他们做大的企业要赶快将温州两个字去掉,叫做中国正泰、中国通用……所谓放弃温州品牌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当时温州的电焊机的产品还是呱呱叫的,但是规模越大越感觉到阻力了。他们愿意叫做中国的、上海的……总而言之,一听到温州他们就会感觉到阻力。现在温州电焊设备总厂还有名气,但是人们慢慢地对其就淡化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质量是最重要的。
王:应该说温州模式在国内比较有名,甚至在国际上都引起过一段时间的轰动,但现在温州模式都慢慢地被大家有点淡化了。现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很多发展中的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世界500强基本上在青岛、大连等都有投资,惟独没有在温州投资,没有一家到温州投资,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项: “温州模式”具有三个特征:首先,温州民营经济是老百姓经济,企业以民营为主、资金以民资为主、市场以民办为主。其次,温州民营经济是走出去的经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各地务工经商办企业的温州人有160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比重五分之一强。在外温州人经营经销温州产品的约占67%,是温州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主要渠道。最后,温州民营经济是集群经济。温州经济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区域性规模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合作,把分散的小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了块状经济,即在一定区域内,相对集中生产同类产品和系列产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产业链。而区域性规模企业群体、区域性规模生产基地、区域性规模品牌效应、区域性规模市场体系,使温州民营企业不仅具有“小”的活力,同时形成“大”的实力,其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较强的竞争力。世界500强跑到温州来,就失去了他们自身的优势。 我们再从温州的地理位置看,你打开地图就知道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是一个角。造成了交通和运输的不便,所有的500强企业也好,品牌也好都不可能在这个角上得到很好的发展。 温州的土地又贵又紧张,温州人现在买土地都买不到。还有就是受文化的影响,温州的老板大多"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把企业封闭起来,不愿外人进入,不愿与其他企业合并,更不愿被其他企业收购和兼并,一般不愿接受股份公司的企业形式。所以500强企业想在温州找一个切入点很难。土地紧张、资金趋紧,电力短缺、淡水资源紧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世界500强企业在温州的发展!
王:您刚才说到的东升、正泰、通用、凯尔达……包括正特,都是温州老板,温州这些老板在中国焊接界应该都是风云人物。我也知道温州人在国外特别团结,相互起的作用也比较大。现在一个问题是,你们温州这些老板有没有想过,你们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真正的中国焊接行业里的托拉斯?
项:电焊机行业本来就很小,如果加起来还不如生产电器的一个集团,象海尔那样的。应该说中国的电焊机行业从来都是分散的,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温州作为一个小商品集散地,比如纽扣行业,你都不可能将这些人都融合起来。而这其中“人”的因素是非常大的,包括我们电焊机行业。现在温州的牌子越来越淡了,大部分都到上海来了,凯尔达就到杭州去了。应该说电焊机排在中国前列的,我估计有一帮都是温州人,如沪通、通用、华瓯、正泰、东升、凯尔达等,但都不在温州市了。 应该说温州有发展电焊机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其中和人的关系也很大。我们原来叫做温州10万销售大军,利于温州人在全国各地销售他的产品。温州人很少赖帐,而且还有个传统过3年后仓库里的东西要卖的干干净净的。在其他地方就没有这么好的销售网络,这种优势是不可比拟的。
王:您从事焊机行业多少年了?
项:我搞电焊机有33年了。(王:应该是这个行业的老前辈了。)当然还有比我更老的前辈。在我认识的那批人中,到现在还有不断在努力、富有奋斗信心的,当然消失的也不少。
王:现在回想一下,在您30多年的焊接历程中,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项:我觉得即使现在,我们公司仍然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不仅我们这样,应该说温州的整个电焊机行业都是这样。另外还有千方百计(抓住机会)以及千言万语说服人。这些其实都源于“实干、实惠、实在”的温州精神——没有实干哪有实惠,没有实惠哪有实在?有了这些精神,应该说成功系数就比较高。 我们温州的这些老板,比如说接待人,直接自己就去接了,而不象现在有些老板,要让人先引到办公室。我们就是以诚待人,没有架子。这点我感触很深。
|